20180130 Day91 最好的位置

 
第一次搭乘歐洲的廉價航空Ryanair,是從巴塞隆納飛往羅馬的班機。
 
不想被廉航罰款,除了要先自行線上Check in,還得先把登機證印出來。聽說廉航抓行李重量跟大小很嚴,怕行李超重,我把所有能穿的衣服都穿在身上,還花了一千多塊臺幣把用不到的東西寄回臺灣,結果到機場的時候,行李還是超重兩公斤......還好地勤放我一馬。
 
其實紐約、加拿大跟巴塞隆納,都只是為了從南美轉機到歐洲才停留的城市。我主要的計劃,是以義大利作為起點,走絲路回到中國。而選了紐約和巴塞隆納,純粹是因為之後要去伊朗,再去美國就不方便了,所以先去紐約。加進巴塞隆納,則是我傾慕聖家堂已久,經過西班牙,非得進去看看。
 
我對美國的印象,就和前兩次到訪的感受一樣,這是個宏大卻粗魯的國家。縱使見過了紐約的繁華和波士頓的人文,也不足以讓我心生嚮往。而來到西班牙,先進國家的每個景點旁邊,總是會有說明,告訴你該知道什麼、該發現什麼。加上網路又能找到鉅細靡遺的遊記和攻略,甚至有些景點是你必須跟導覽才能參觀的......好像該看什麼東西、該做什麼事,老早都被規定好了。
 
這樣的旅行方式,有時候會讓我感到沮喪。因為當旅人被限制在景點、語音導覽、開放時間裡時,這樣的旅行,是沒有生命的。美國縱然平實得無可書寫,歐洲的文化和文明,對我來說,也只有景點,沒有故事。那麼多人去過的地方,好像也沒什麼值得記錄的事,我看過的,別人也都看過,如此而已。
 
而回到生活中,歐洲的街道再浪漫,我也不是歐洲人,我坐在街上喝咖啡,總是覺得格格不入。他們的優雅從容,我縱使刻意模仿,也知道自己回臺灣後,不會再有這種閒情雅致,取而代之的,是灰頭土臉的生活。正如去過南美,再來西班牙,在La Rambla大道的盡頭看著哥倫布紀念碑,遙想這個曾是海上霸權的國家......如今也不復在了。
 
最近對照相有新的體悟,我發覺若用不對稱構圖,得花更多時間去抓角度,才能拍得好。而我在旅途中匆匆來去,沒有那麼多時間,往往是拍上一張對稱的照片就交差完事了。歐洲的建築都對稱得很好,只要左右的距離算好,往中軸線上一站,觀景窗裡四個角一抓,就能拍出一張工整的照片。
 
但有時不是只抓中軸線就沒事了,有些地方要拍照,只有一個最好的點可以拍出理想的照片。比如加泰隆尼亞的音樂廳,乳滴狀的彩繪玻璃天頂,若想拍到最完整而不因鏡頭變形的照片,只有站在乳滴狀彩繪玻璃的正下方,正對著天頂中心,才能拍出最好的照片--這是最好的位置。
 
走出音樂廳的時候,看著門外貼著的海報,以彩繪玻璃的天頂作為音樂廳的代表:來過這裡的人,只要一看到這個天頂,就知道這裡是加泰隆尼亞音樂廳。但回想自己剛才明明親眼看過,可是現在卻看不見了,這麼美的天頂,也只留下一張照片可以記憶。
 
我因而想起自己離開台北的決定,還有過去許多不能重來的時刻。人生也是如此,每件事都有一個最好的位置,能拍下最好的風景,卻不可能永遠站在那裡。再好的事情,都會結束。再好的位置,也都有離開的時候。雖然最後什麼都沒能帶走,但曾經歷過、見證過,在這本來就什麼都帶不走的人生中,也算幸運了。
 
 
 
 

留言

熱門文章